转贴:判教

Source: https://www.douban.com/note/206839000/

明心见性,就是菩萨,就是佛,分证法身佛。佛法有云,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。见性就是佛,就是分证法身佛。
菩萨,按照天台家的说法,有四种:藏教菩萨,别教菩萨,通教菩萨,圆教菩萨。
藏教菩萨是小乘里所说的菩萨,位次等于或高于阿罗汉的位次,相当于圆教七信位或者以上的菩萨。圆教七信位,相当于阿罗汉。高于阿罗汉,就是八信位、九信位,十信位的菩萨。信位菩萨,还在住位之下,还没有明心见性。十信位菩萨再继续修证,就入住位,入初住位。住位菩萨开始明心见性,圆教初住位菩萨就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。信位菩萨还在十法界,而初住位菩萨,就离开十法界,而住佛一真法界。一真法界是佛的境界,有佛法身的。因此圆教初住菩萨就破一品无明,证一份法身。继续向上修证,破二品无明,证二分法身……直到证到等觉菩萨位,只剩下最后一品无明未破,最后一分法身未证得。再继续修证,到了妙觉位,就破尽最后一品无明,证得最后一分法身,就究竟圆满满成佛。无明是一品一品破掉的,法身是一分一分证得的,因此叫分证法身佛。
说明心见性,是见道位,也不是很确切。圆教初地菩萨,就是见道位。但是初住菩萨就已经明心见性了,因此说不是很准确。
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,不从圆教的角度讲,而是从别教的角度讲,别教初地菩萨就是圆教的初住菩萨。但是还不够圆教初地的层次。
从别教的角度讲,别教初地菩萨,相当于圆教的初住菩萨,开始明心见性了。

五十二阶位是由凡入圣的不同阶段,每个阶段的修行程度不同、利益众生的能力也不同。十地以下是凡位,虽然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属贤,但仍未达到圣位。十地以上的菩萨、佛是品位,他们的成就已经能够保持不退了。   
  十信-》十住-》十行-》十会向-》十地-》等觉-》妙觉
  菩萨四分工:悲(观世音)、智(文殊)、行(普贤)、愿(地藏)

这里的佛不是圆满佛,而是分证佛,也叫法身大士,是从最开始初见性的那一品开始的,有四十二个品位(五十二是圆教菩萨果位,包括了从真正刚刚证得初信位的菩萨开始的,也包括法身大士,一直到圆满佛,共五十二个位次。但是初信位到十信位一般只称为菩萨,因为他们还没真正见到自性,所以不属于分证即佛,而是相似即佛),这个阶级不是谁来判断的,他们本身以及没有妄想了,所以也不会有所谓的判断,虽然破了无明见到自性了,但是还有无明习气没断干净,就像洗干净的酒瓶还有酒气,习气的厚薄不同,造成见到自性的多少也不同,这才有不同的阶位,但要知道这个阶位也只是粗分,要细分也是可以的,就像初一到十五的月亮虽然我们平常也分十五级,但是实际上是连续的并无阶级,是方便教化世间人而说的。

这里对佛的类型做个简单的介绍:我们所谓佛,在佛法上有几个级别的分类,叫六即佛:
一、理即佛,一切众生,虽轮回六道,日处尘劳烦恼中,与觉体相背,然而佛性功德,仍然具足,故名理即佛。   
二、名字即佛,或从知识处,或由经典中,得闻即心本具不生不灭的佛性,于名字中,通达了解,知一切法,皆为佛法,一切众生,皆可成佛,点头会意,豁尔有悟,故名名字即佛。   三、观行即佛,这是圆教五品外凡位,不但解知名字,更进一步依教修观,知一切法皆是佛法,心观明了,理慧相应,故名观行即佛。
   印光大师文钞 与泰顺林枝芬居士书二选摘:而智者大师.实是释迦化身。至临终时.有问所证位次者。答曰.我不领众.必净六根。损已利人.但登五品。是仍以凡夫自居也。五品者.即圆教观行位。所悟与佛同俦.圆伏五住烦恼.而见惑尚未能断。智者临终.尚不显本。意欲后学励志精修.不致得少为足.及以凡滥圣耳。   
四、相似即佛,这是圆教十信内凡位,初信断见惑,七信断思惑,八九十信断尘沙惑,在此位上的行者,于观行即中,愈观愈明,愈止愈寂,虽未真悟实证,而于理仿佛,有如真证,故名相似即佛。   
五、分证即佛,这是于十信后心,破一分无明,证一分三德,即入初住,而证法身,从此成法身大士,其间从初住起,各各破无明,证三德,至等觉共历四十一位,破四十一分,故名分证即佛。   
六、究竟即佛,这是从等觉,再破最后一分无明,则惑尽真纯,彻证即身本具的真如佛性,入妙觉位而成佛,故名究竟即佛。

 根据中国天台宗的判断,六根清净位,便是五十二个菩萨阶位最初十阶的十信位,要断见思二惑——相当唯识宗的分别烦恼与分别所知的二障,这应该是从普通(外)凡夫进入贤位(内)凡夫的阶段。
  又据法华经及涅盘经中说,能得六根清净,便可六根互用,所谓六根互用,那是说,六根之中的任何一根。均可兼备其他五根的功能,眼能见色,也能闻声、嗅香、尝味等,耳能闻声,也能见色、嗅香、尝味等,鼻根、舌根、身根、意根,也是一样。

Comments